其中有不少是其他庇护城的检查官提供的信息,还额外摘录了很多挂着顾问头衔的外行人建议,显然是集众家之力编写的产物。
而且排版很特殊,没有按照贡献度多少排序,而是用首字母顺序排列。
这就让他现在很难精准判断哪一部分是刘坤亲手撰写的,哪一部分出自其他人之手。
如果他此刻严格遵守的条款,恰好是刘坤看不上的冗余规矩,甚至是他当年编写时激烈反对过的内容,配合度自然无法突破上限。
而且还有一件更关键的事,就算他运气极好,完美踩中了刘坤编写的所有规矩,最多也只是让他满意,永远达不到100%配合。
因为遵守是被动的,像学生捧着标准答案照本宣科,老师或许会点头认可,却绝不会因此与学生平等配合。
而满配合度需要的是认同,是从心底里认可他的规矩逻辑,甚至能沿着他的思路往前多走一步,提出连他自己都没说透的延伸方案。
就比如他和丁以山提出来的那些,要能给对方打开一扇天窗。
这意味着两人的地位必须发生微妙的转变,至少要站到相近的层次上。
不能让刘坤打心底里觉得他就是个小卡拉米,一个只会按手册办事的普通检查官,那样永远不可能有100%的配合度。
“那就要求我得精准找出他编写的部分,还要对这一部分进行引申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