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玉刚拿着刚出炉的《南华早报》号外,眼中掩藏不住欣赏的目光,对自己的女婿吴光正说道:“好啊!真的是够狠!够果断!这才是一个合格商人应有的决断!

        光正,看到没有?年轻人有冲劲,抓准机会就该下重手!

        想当年我一条破船跑远洋,在苏伊士运河刚关闭那会儿,别人不敢接的单子我敢接,对印度人、对中东人开价就是比欧洲船东翻倍!

        机会难得!不狠狠咬住怎么能做大?小林生这一刀,砍得准!就该这么砍!”

        吴光正闻言,脸上却仍有疑虑地问道:“可是,爹地,他这把刀也砍得太狠了些吧?百分之二十五!

        大陆那边能答应这样苛刻的价格?一旦答应下来,大陆的工厂和工人真要打白工了!

        这谈判都吵到摔烟灰缸的地步了,万一真谈崩了,居屋计划怎么收场?小林生就不怕因此而担上骂名?”

        包玉刚却是笑着摇摇头,说道:“光正啊!看来,你对大陆的理解还不够深,对社会主义下的决策机制看得不透,更对我们中国人对同胞的心态把握不准。

        价格因素,从来不是最关键的考量。

        小林天望聪明就聪明在这里!他举的是‘居屋计划’的大旗,打的是‘惠及港岛普通民众’的招牌。

        成本压不下去,这面旗帜就立不稳。这个理由,是压价的筹码,也是他占据的道德高地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