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们举着这简易的横幅,直接冲到了《亚洲日报》社位于北角的编辑部楼下,引得行人纷纷侧目。

        大楼保安上前交涉,试图请他们离开,但这些人只是固执地高举着横幅,眼神里满是热切:“大佬!唔该同上面反映下啦!一天几千字点够喉啊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出书!一定要出书啊!连载等死人啊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我们要项少龙!

        要睇佢点打天下!”

        喊叫声夹杂着路人的笑声和拍照的快门声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种原始的、直接得近乎粗鲁的表达方式,却最真实地呈现了《寻秦记》对读者的巨大魔力。

        它将这部在港岛的热度推向了新的高峰。

        然而,真正将《寻秦记》和它的作者“黄易”彻底推上神坛,引爆全港舆论核弹的,竟是来自另一座报业巨峰的声音。

        就在《亚洲日报》因街头横幅而有些哭笑不得之时,最新一期的《明报》被送到了各个报摊和订户手中。

        无数人习惯性地翻看这份以社评和严肃文学著称的报纸,今日却在副刊醒目的位置,看到了一篇署名“金庸”的专栏文章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