并且,这股份,非给《亚洲日报》报社,非给中间人,是直接划归黄易本人名下。
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揶揄和笃定,仿佛算准了对手的命门。
“此乃阁下亲口所言,不论我等予黄生何种待遇,阁下皆双倍之……今我等言明黄生之待遇,不惟稿酬,更在股权,阁下《明报》之双倍,唯有股分可堪匹配。”
句句如锥,戳在金庸那句意气风发的“重金求才令”上,令其瞬间显得苍白而莽撞。
与此同时,《明报》当日新鲜出炉的头版头条,同样醒目异常,标题力透纸背:“《明报》重金诚聘奇才黄易,《寻秦记》稿酬无上限!”
金庸亲自署名的求贤文告,慷慨激昂,字句铿锵有力,强调了对黄易及其《寻秦记》的势在必得。
文内更是特意点明,此次挖角获得了财力雄厚的霍大公子霍震挺的全力资助,
“稿酬再巨,亦不在话下”,字里行间流露着一股不容置疑的财大气粗与志在必得的架势。
铜锣湾,《明报》编辑部大楼顶层。
巨大的落地窗前映照着维港清晨的光影,但那片开阔并未带来丝毫开阔的心境。
查良镛和主编王阳两人,各自拿着还散发着油墨味的《亚洲日报》和《明报》,面面相觑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