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科技派当家后,便再没听过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幸福城也是自那以后,才开始真正往工业庇护城方向发展,站稳了脚跟。

        投影仪闪烁,一张图表列了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 侯睿翻开面前的资料夹,指尖在纸页上划过,沉声道,“目前有三个方案待选:A方案采用传统砖混结构,优点是就地取材,仓库里现存的水泥和砖块,足够建设容纳二十万人的房屋,但缺点很明显:连续降雨会让混凝土强度骤降,只要雨不停,施工就很难铺开摊子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B方案用轻型钢架搭骨架,外层覆防水板,这种结构速度快,三天就能搭出一片聚居区,很适合当下的阴雨天气。但问题在于耗材,仓库里的存货全部拉出来,也只能满足十万人的需求。就算让工厂全力生产,一周最多也就能供应五到十万人,要消化掉全部迁徙者,至少需要两到三个月。更关键的是,这种临时建筑抗不住寒冬,到时候还得拆了重建成混凝土结构,或者继续投入保温层覆盖,成本只会越来越大,到最后等于把材料和人力扔进水里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C方案”侯睿的话还没说完,场下已经有人举起了手。

        是工务署的副部长蓝妮,会场中为数不多的女性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蓝部长,请说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是这样的,”蓝妮站起身,“关于B方案的轻钢骨架,我们工务署连夜刚做了复核计算,行不通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我们算了一下,要在两个月内搭建能容纳五十万人的轻钢聚居区,至少需要80台重型打桩机来保证地下管网铺设,但现在工务署只有28台还能正常运转,连一半的需求都达不到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蓝妮说着,翻看资料夹,“更要命的是,能铺设地下管网的熟练工人,替身海星结束后,已经连死带走没了七成,剩下的三成就算连轴转也撑不住,除非我们能从迁徙者里面招收工人,但去铺管网这活.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