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到地面,坐上皮卡车。
程野没有急着立刻去河边,而是让江川沿着镇子周围又转悠了一圈。
从泥泞乡道的走向,到整座镇子的“十”字布局,再到可利用的建筑残骸,都像3D地图般在他脑海中构建出完整的记忆模型。
而第一轮答卷上的答案,也在这模型定型后涌现出更多思路,使得第二轮考题的答案几乎不费思索便有了眉目。
翻开地图,着重于水系部分。
当年为何选择大波镇建港口,而非工业区旁的临江支流?
最关键的原因,在于临江水系分流而出的黄水河与白水河,虽曲曲折折,最终仍会汇入临江主脉。
而工业区旁的支流,却会汇入另一条大江“安江”。
地图上的安江蜿蜒得极为夸张,沿途还要穿越数段高低落差极大的水域,天然不适合行船货运。
反观临江,一路贯通四省,无激流险滩,潜力非凡。
以大波镇为支点,在白水河设立引水港口,吨位小的船只可在大波镇停靠装载,吨位大的则在黄水河完成作业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