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场观众们更是也听得入神,不少本地人都露出了“原来如此”的表情。
李教授深吸一口气,抛出了他认为最冷门的问题:
“第三问!新界‘打鼓岭’地区,‘打鼓岭’三字的由来,民间有几种说法,但公认较接近史实的一种,与哪种具体活动或工具相关?请详述!”
这个问题难度极大,很多本地人也只知道名字,不清楚确切由来,众说纷纭。
柳茹梦略微思索了两秒,然后清晰流畅地开口:
“‘打鼓岭’的得名,有传因风水形似大鼓,或说曾有军队驻守击鼓报时。但依据咸丰年间,1850年代的新安县,今宝安县和香港新界,《官富司管属村庄名册》这份重要历史文献记载,其中明确将‘打鼓岭’记为‘打刮岭’。
当时的粤语,‘刮’音与‘鼓’音极其相近。而在客家方言中,‘打刮’意指用特定的木制工具‘刮’,一种农具,拍打清理田地里的稻谷脱粒后留下的秸秆杂物、平整土地或挖掘坑穴的动作,这是一种较为辛苦的农作形态。
因此,‘打刮岭’很可能得名于该处山岭地形崎岖,开垦耕作时需要大量‘打刮’作业。
后因口音传承转变,加之‘鼓’字更显形象,逐渐演变为今名‘打鼓岭’。”
对于这个冷门的问题,柳茹梦不仅回答了具体的内容,指出了公认接近史实的依据,解释了粤语和客家话中的字音演变和实际动作含义,还点出了名称由“打刮岭”向“打鼓岭”转变的原因!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